

新陂乡的历史沿革
新陂地名由来,据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,李涞为《雩南钟氏首次联修族谱》撰写的《本恭,晓亮,天受三星田记》中记载:“吾南乡,钟氏……于元初间徙家来雩,原古名狭下里老陈塅,今改名为唐村里新陂”。另传,明成化年间开设禾锹圩,后因沿河新建水陂四座,禾锹圩改名为新陂圩。
明代,新陂属南乡唐村里。
清代,于都县设4乡10里,新陂属宣义乡唐村里。
民国初期,新陂设自治局,隶属关系沿袭清制。
民国十八年(1929年)六月,国民政府颁布《县组织法》,全县设4乡17区,新陂属南乡仁区。
苏区时期,1929年4月成立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,1930年4月改为于都县苏维埃政府,新陂始终归其管辖。1929年4月,全县设4区,在新陂设立的于南区(后驻里仁)归于都县管辖。1930年9月,全县设区级机构11个,内南(新陂)区属新陂中心区。1931年7月,全县设区16个,新陂区直归于都县管辖。1935年3月,国民党军队进占新陂,新陂区解体。
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推行保甲制度。于都县设立10区54联保。新陂联保属第五区管辖,区治小溪圩。
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全县10区调整为5区,新陂联保属第三区竹区治小溪圩。
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九月,实行新县制,联保办事处改称乡公所。新陂联保办事处改为新陂乡公所,仍属第三区管辖。
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 一月,全县5区合并为2区,新陂乡属于南区署管辖,区治梓山圩。
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 六月,撤销于南区署,新陂乡直属县管。
民国三十六年(1947 年)八月,全县36个乡镇调整为16乡1镇,新防、黎村、里仁乡合并为和平乡,乡公所驻利村圩,直属县管。
1949年8月13日,于都解放,全县设立6个区,新陂属第二区,区治黎村圩。
1950年1月,废除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。2月,撤销第二区,增设小溪区,新陂、高中、庙鹅(后改移陂)乡属小溪区管辖,区治马屋山。
1953年1月,新陂、高中、移陂、椪塘、塘坑乡划归第二区(黎村)管辖。
1956年6月,新陂、移陂、高中、椪塘、塘坑等5乡合并为新陂乡,新陂乡仍由黎村区管辖。
1957年6月,撤销黎村区,新陂乡转为小溪区管辖。
1958年9月, 撤销区的建制,实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。同月,新陂藤桥乡合并为新陂乡,命名为万能人民公社。11月,万能人民公社改称新陂人民公社。同月,新陂、小溪、黎村3公社合并为黎村公社。
1961年8月,恢复设立利村、罗坳等6个区,利村公社划分为新陂、利村、里仁、上坪、小溪、藤桥等6个公社,新陂公社属利村区管辖。
1962年5月,撒销利村区,新陂公社改属丰田区。
1964年7月,撤销区建制,全县各公社直属县管。
1968年11月,新陂、利村、里仁公社合并为利村公社。
1984年5月,实行政社分开,恢复乡镇建制,改公社为乡,利村乡划分新陂、利村乡。全县各乡镇仍归县直接管辖。
附:两则地名故事
马岭岽做县城 乌龟走错路
传说很早以前,一只乌龟和一只狮子,共同商议要到马岭岽建县城。
它俩同时从赣州府往新陂缓缓走来。狮子先走到庙背斗口对门,就此把住水口。从此人们把它名日“狮形岽”至今。乌龟却爬错了路,走到上溪排直坑去了,结果天亮了,没有到马岭岽。
因此,马岭就没有做成县城了。那条坑也就叫做乌龟坑、乌龟排、乌龟洞,直到现在,那乌龟石依然活灵活现,惟妙惟肖。有一年,乌龟颈被雷击破,断裂尺余,现在依稀可见。
星打坞
很早很久以前,有一天,天上忽然跌落一颗巨星, 把觉村杉树下左边的大坪岽打成一个大坞,坞深丈余,呈圆锥形,面积约半亩,人们就把此坞叫作“星打坞”。
星打坞有一-不解之谜,无论天上下多大的倾盆大雨,或者岽坪上周围的雨水汇集奔流坞中,星打坞的水位都不会上升。
有人曾去探讨,趁大雨倾盆之时,挑几担砻糠倒在星打坞中。不时,砻糠却在熬塘山河内浮起。怪哉!星打坞到熬塘相距二华里,而且田垅开阔,山水重复,难道星打坞真有漏洞?!
编 辑: 肖章荣 支持单位:于都县志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