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网通总站 左坑村 346042.nync.com 欢迎您!
城关镇是县政府的驻地。旧城墙原有城门五座,东为启元门,南为迎薰门(通津门),小西门为永安门,大西门为西成门,北为朝天门。
抗日战争时期至1947年称城厢镇,1948年至解放的夕称于阳镇,解放初称城关街政府,后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,1959年至1960年复称城关人民公社,1960年秋恢复城关镇人民政府名称,1984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贡江镇。
城关镇地名及人口变迁
【红旗大队】以驻地红旗村得名。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,解放初期属城关区东北乡,1958年属西郊公社红旗大队,1968年属西郊公社长征大队,1974年归属城关镇。
【蔬菜场大队】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第五保;解放初期属城关区菜园村;1958年转为西郊公社属和平、西郊、红卫大队管辖。1965年归属城关镇。
红旗居委会 以驻地红旗大道得名。系1980年从向阳居委会分出的单位。境内原有化肥厂、塑料厂、汽车队、于都中学、车站、邮电局等单位。
向阳居委会 以驻地向阳路得名。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,解放初期属城关区城关街政府。1966年称向阳管理区,1970年成立向阳居委会。境内驻有城关小学等单位。
红卫路居委会 以驻地红卫路而得名。解放前夕属于阳镇第三保,解放初期属城关区城关街政府,1966年称新开街管理区,1970年成立红卫居委会。境内原有采茶剧团、二轻机械厂、粮管所、供电所、盐业公司等单位。
东方红居委会 以驻地得名。解放前夕属于阳镇中山街,解放初期属城关区城关街政府,称东方红管理区,1970年成立居民委员会。
解放路居委会 以驻地得名。解放前夕属于阳镇,1966年称胜利街管理区,1970年成立居委会。境内原驻有物资局、广播局、农业局、党校、百货公司、于都旅社、粮管所等单位。
东方红大街 原名中山街,1966年改称东方红大街。境内原驻有银行、税务局、中医院等单位。
河边街 民国四年建,东西走向,南靠贡水,北依南门城墙,原称南门外。因沿江扩建,故名。境内驻有派出所等单位。
红旗大道 原郊区荒地,称吊马岭。1976年开始兴建。境内原驻有商业诸公司、外贸公司、农业银行、劳动服务公司、林业局、卫生局、粮食局、招待所、书店、文化馆、体育馆等单位。
向阳路 南与起元巷相连,北与北门街相通。因走向是从南至北,原名北门街,后因路直无塆,便称直街,1966年改名向阳路。境内原驻有城关小学、印刷厂等单位。
解放路 南接东方红大街,北连十字路口与建国路相交。原名胜利路,1966年改名解放路。境内原驻有百货公司等单位。
建国路 东西走向,东接交通巷,西连解放路。因郭家祠旁边有口井,原名郭屋井,建国后改称建国路。境内原驻有广播站、西郊粮管所和苏区革命旧址昭宗祠、管屋等单位。
红卫路 东西走向,南接东方红大街,西与环城公路相交,北连新圣巷,东靠解放路。清代称折桂坊。后叫新开街。1966年改名红卫路。境内原驻有采茶剧团、粮管所等单位。
起元巷 东西走向,东起文明巷,西至体育场,依起元门而名。境内原驻有商业局、卫生院等单位。
祝捷巷 东西走向,西至大西门,南接十字路口,北连环城公路。巷成三岔形,原名三角街,1949年为庆祝县城解放,故名。境内原驻有公安、武装、检察院等单位和老干部公寓。
文明巷 东西走向,东起红旗大道,西至起元巷。因集居管氏,原名管屋巷,于1966年改为文明巷。
交通巷 东西走向,从向阳路起至建国路。解放前称大寺庙、马屎庙、墈头脑。1966年改现名。境内原驻有县总工会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电影院等单位。
兴民巷 南起交通巷,北至环城公路。
利井巷 南北走向。东接兴民巷,西连祝捷巷,巷头有口利井,故名。
新建巷 东西走向。原第郑氏山岭,名郑屋岭。建巷后,因读书人多,又名儒林巷。解放后,巷西增建了许多房屋而得名新建巷。
新圣巷 因肖氏房屋四周都是巷,原名四角巷。因巷中有座孔子庙,故名新圣巷。
居民新村 1968年新建的居民区,故名。境内原驻有农机公司、石油公司、房产公司、西郊公社、西郊卫生院等单位。
红旗村 建于1977年,靠红旗大道,故名。境内原有县退(离)休老干部公寓。
庵背 原李姓占多数,清初从福建迁入。后有刘、邱、陈、赖、罗等姓相继迁入。
菜园坝 位于贡水河畔上,居肖、邓、李、刘、罗、赖等姓,李、赖二氏从福建迁入,罗氏从广东迁入。
上坝 在贡水河畔,菜园坝上方,故名。村内居杂姓,罗氏从广东迁入。
塔脚下 位于贡水河畔,村侧原有“重光宝塔”得名。居吴、李、罗、彭等姓。清末吴、彭氏从西郊麻油坑迁入。
(注: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《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》)